播放记录

《高山下的花环》的两点缺憾

  • 高山下的花环

    HD

    1985电视剧战争

    军部摄影干事赵蒙生被母亲动用军界的关系外派到连部担任指导员,实际是为转正做准备。赵的到来让连长梁三喜推迟了探亲假,滞留连部理顺赵蒙生与战士们的关系。炮排排长靳开…

我上过《社会保障学》课,其中有一章是“军人保障”。为了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军人为保家卫国所作出的牺牲,认识军人保障的意义,我给学生布置收看电影《高山下的花环》。

电影拍摄于1984年,改编自李存葆1982年发表的同名小说。影片塑造了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表现了革命军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为己任的高尚品质与英雄主义精神,并对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等进行了批判。影片上映引起巨大轰动,荣获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以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等共计八项大奖。

但重温这部电影,我发现影片有两点明显的缺憾:

一、因为批林批孔,军工厂生产的不合格的“臭蛋”,致使“小北京”牺牲

小北京是雷军长的独子,一位想当将军的研究现代战争的奇才。从北京部队调来支援梁三喜的连队,当了一名普通炮兵。在一次战斗中,小北京两次使用大炮向敌人工事射击,但都没有打响,因暴露射击位置而中弹牺牲。

连长梁三喜对着弹药兵吼道:“怎么回事?他的死,你要负责!”

弹药兵哭着说:“连长,是臭蛋!”倒出炮弹,看到上面有“1974—4”的编号,梁三喜怒骂道:“批林批孔,批他奶奶的!”把“臭蛋”狠狠地摔在地上,大喊:“给我颗好蛋!”弹药兵送上一颗“好蛋”,对面一片火海。

很悲壮的场面,却给人滑稽的感觉,明明知道有好蛋与臭蛋,怎么就给臭蛋呢?

查阅《高山下的花环》小说,发现原著中确有这样的描写。而且在战场上进行一次对“批林批孔”的大批判:

这是在战场上啊!对面炮弹在头顶嗖嗖响。

作者要表现由于十年文革的影响,部队的武器装备老化、保养不善等问题,没有错。但这样生硬地表现就失真了。

这一点在当时确实带来很大的争议。有人专门进行了调查,对此进行了质疑。

说明小说与影片这样表现确实不妥。

二、梁三喜620元的欠账单

《高山下的花环》的后半部分是围绕梁三喜牺牲后胸前口袋里的620元的欠账单展开的。赵蒙生在战斗中由官二代成长为真正的军人,主动承担了替梁三喜还账的责任。但梁三喜的母亲与妻子玉秀为了省钱,在下火车后硬是抱着孩子步行到部队。在临别的时候从口袋里掏出凑够的70元钱加上梁三喜的抚恤金550元,共620元,委托赵蒙生替梁三喜把钱还给部队的战友。

影片非常感人,扮演梁大娘的是山东话剧团的王玉梅老师,贴近生活的演出风格,赚取了观众的许多眼泪。我看到此都是跳过去,否则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可惜的是这620元的欠账单并不真实。

小说和影片都交代,欠账是因为三喜的爹生病吃药花的。小说中,梁大娘口述,因为1974年批林批孔,割资本主义尾巴,上面要求的枣树砍了,修大寨田。三喜爹拦着不让砍,被人推倒,落下病根。药吃完了,钱花够了,人就走了。

那么,老人一共花了多少钱吃药?小说中,通过梁三喜给玉秀的信交代,光向战友借款就是800元。还了一部分后还有620元。

这封信是1979年1月写的,可信度有多少呢?

1.那时士兵只有几块钱的津贴,没有工资;连排干部工资是五六十元,还要扣掉每月14.5元伙食费等。

像梁三喜这样的连级干部上有老下有小,能借出的钱的人是很少的。

2.那时的医药费很低。村里的赤脚医生会用一些当地的草药治病,费用更低。

3.重要的一点,那时农村实行合作医疗,住院手术不花钱。每个村都有医务室,有赤脚医生,吃药记账,年终结账。我老妈1971年在县城医院做过胆囊手术,自己没花一分钱。

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生医术不高。老人如果发现吃药并不见好,也不会负债吃药。所以,从那个角度讲,梁三喜都不会有620元的债务。

当然瑕不遮瑜,《高山下的花环》仍然不失为优秀的影片。不然,也不会推荐给学生看。实践证明,通过观看影片,学生对“军人保障”相关知识的学习达成度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关资讯

首页

电影

返回顶部

电视剧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