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一次别离》: 复杂人性的背后, 是善与恶的博弈

时间:2022-12-26 03:00:51阅读:6
人性是复杂的,这个世界也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所以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去给一个人或一件事下定义。当我们处在生活的灰色地带,面对矛盾和困境,忍受着生存的压力,感情的纠缠,利益的侵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 一次别离

    高清

    2011剧情片剧情家庭

    纳德(佩曼•莫阿迪 Peyman Moadi 饰)与西敏(蕾拉•哈塔米 Leila Hatami 饰)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叫特梅(萨日娜•法哈蒂 Sarina Farhadi 饰)。西敏希望一…

人性是复杂的,这个世界也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所以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去给一个人或一件事下定义。当我们处在生活的灰色地带,面对矛盾和困境,忍受着生存的压力,感情的纠缠,利益的侵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权衡利弊,常常会做出违心之举。徘徊在善与恶的边缘,是遵从自己的私心还是倾向于道德的约束,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过那么一段难熬的经历。

2011年上映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是本土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执导的一部纪录片。阿斯哈·法哈蒂从本国的社会问题出发,通过一桩家庭离婚事件引出了复杂的社会矛盾,呈现出了普世的道德困境。在不断升级的矛盾冲突中,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一点点揭露出来,环环相扣,悬念丛生,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部以小见大的精巧质朴之作,凭借真实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它擒获61届柏林电影节获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等重要奖项。

鲁迅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阿斯哈·法哈蒂就是用他独特的拍摄方式和细致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孕育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电影。

在《一次别离》这部电影中,阿斯哈·法哈蒂采用手持拍摄的方式,运用一系列主观镜头,将伊朗的民众生活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本影片以纳德(佩曼・姆艾迪 饰)西敏(蕾拉·哈塔米 饰)的离婚为开端,通过护工瑞茨(萨瑞·巴亚特 饰)照顾纳德老年痴呆的父亲延伸出众多故事线,将各色人等裹挟其中。瑞茨不幸流产后,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各色人等皆忍受着良心的煎熬与自己的心魔作斗争,归根到底,还是内心善与恶的博弈。令人欣慰的是,人性虽然复杂,但人们对生命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能够分清善恶,回归秩序。

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深入人心,生活化的表演揭示了最深刻的人性

通过《一次别离》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出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对伊朗家庭生活的关注,并通过这种微小视角映射出社会大环境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而现实主义的宗旨就是注重电影的纪实功能,关注现实,立足现实,敢于正视现实的矛盾,直面内心的拷问。

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电影中的纳德和西敏是接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虽然现代文明的思想能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宗教教义的不完善,但他们的行为却又受制于伊朗传统的宗教和民族文化。

纳德和西敏的家庭就是代表了那些在现代和传统的冲撞中挣扎的城市中产阶级,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纳德对父亲的悉心照料和对故土的恋恋不舍正是代表了传统的一方,而西敏时尚独立,想要出国开始新的生活,则是代表了现代的一方,电影中深刻展现两人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还是以离婚结束。

最痛苦的莫过于这种矛盾并不仅仅是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矛盾,而是来自政教一体这种特殊体制作用于他们行为上的束缚。他们知道无力去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局面,想要面对,却又无力面对,这就是他们痛苦挣扎的根源。阿斯哈·法哈蒂通过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将这种冲突含蓄而又深刻的表现出来,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让观众感同身受,情感深入人心。

在人们日益追求感官刺激的今天,《一次别离》呈现给人们的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充满生活气息的质朴之作很贴近现实,让观影者能很好地融入角色,在镜头的背后与主人公对话,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灵魂深处最真实深刻的人性。

朴实的镜头语言和完美的场面调度,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内容,有效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冲突

电影中阿斯哈·法哈蒂并没有过多的炫耀镜头拍摄技巧,大部分采用手持运动摄影。镜头跟随着人物的行动和视线在空间里移动,营造出一种生活的质感,就像空间里多了一个透明人,参与和观察了整个事件的发生。

电影开始的时候,西敏拿了两个空包进来装东西,镜头跟随着西敏的身影在家里来回穿梭。找小说,拿CD,甚至装衣服时极力往箱子里塞的窘迫感袒露在观众面前,那种想要走却又留恋的焦虑一览无遗。

而导演的精妙的构图,让这一切和特梅(萨日娜·法哈蒂 饰)的目光同步,观众和特梅一起看着西敏在仓惶的收拾东西,一起跟随着特梅的步子小心翼翼的跟在西敏身后。画面中的特梅流露着一种伤感,“你为什么打包小说?”“两星期读得完这么多本?”将特梅不想让妈妈离开却又无能为力内心表露无遗。

在视角方面,阿斯哈·法哈蒂采用了较多的平视镜头,摄影机和被摄主体大致处于同一高度上,更接近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容易引起观众和剧中人物的情感交流,给人一种客观,冷静的感觉。亦如阿斯哈·法哈蒂一直所秉持的不带偏见,让观众去自由解读的摄影风格,展示出了阿斯哈·法哈蒂讲故事的纪实态度。

而适量的俯仰镜头,为剧情人物性格的描述和阶级冲突做了很好地诠释。开始的时候,有一段西敏和搬运工在楼梯争吵的画面。搬运工在一段楼梯的上面,西敏在下面,对于西敏的俯视镜头,让人感觉西敏是那个让人欺负的弱者,而西敏息事宁人的态度更是为故事后面拿钱解决争端做了铺垫。

导演也给了瑞茨和她的小天使几次在楼道的俯视镜头,透过她们向上的目光,仿佛让人看到了社会底层人物为了生计不辞辛劳的生活状态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那种隔阂早已根深蒂固,不可调和。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两处长镜头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给人以很强烈的代入感。开始的时候纳德和西敏在法庭呶呶不休的争论着各自的是非对错,以及走后镜头留给空荡荡的两排椅子,给人以深深的思考。电影仍然以离婚结尾,人来人往的走廊上,纳德和西敏各自交错站在走廊的两边。彼此投向对方的眼神里让人感觉有种不舍在里面,如此近的距离,却又如同一道看不见的鸿沟隔在中间,无法触及。在等待特梅的结果中仿佛度过了一个漫长的世纪,既压抑又难熬,让人感同身受。

用最朴素的电影力量展现充满隐喻的情感,以小见大,给人以厚重的实感

“伊朗电影人似乎一直因为审查制度的严苛而无法自由表达思想,但是阿斯哈·法哈蒂却成功做到了这一点。”——《好莱坞报道者》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对于电影人来说有着取之不尽的电影素材。而纵观我们的观影之路,充斥眼球的多是一些同质化,套路化的口水电影,真正深入人心的好片乏善可陈。有人说我们的电影审查制度严格,但伊朗这种政教一体的国度电影审查并不比我们轻松,却成就了阿斯哈·法哈蒂独特的拍摄风格,这一点或许值得我们国家的电影人去挖掘。

《一次别离》的故事线就像法制栏目里的情景剧,却被阿斯哈·法哈蒂讲出了一个好故事。阿斯哈·法哈蒂将自己国家的社会发展矛盾隐藏于个体人物之间,并通过一个家庭的离婚故事娓娓道来,展现出了他的巧妙构思。

片中老年痴呆的父亲就像是伊朗这个古老的国家,处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尴尬的境地。纳德和西敏分别代表着这个国家的传统和现代的两方,彼此不可调和。特梅和瑞茨的女儿则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虽然分属不同阶层,但在他们身上似乎看到了矛盾的调和却又若即若离。

而总是一袭黑头巾遮面的瑞茨则是游走在现实与信仰之间,或许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瑞茨这一类人既坚定地保护自己的信仰,却又不得不为了现实一点点的去试探,去触摸这种信仰的边界,即便生活艰难,但最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这才是这部电影的闪光点。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阿斯哈·法哈蒂深谐其道。他并不仅仅将生活这出戏赤裸裸的展示在观众面前,而是将其中的观点延伸到了观众的思考之中,怎么解答,或许每一位观众都有自己的答案,这才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面对善与恶的纠缠,彰显人性光辉的正确选择

这部电影虽然以纳德和西敏的离婚悲剧收尾,但在这部剧中透露出来的关于人性的光辉时刻,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透过阿斯哈·法哈蒂的镜头,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充满禁忌而又神秘的古国,更是看到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忧郁气质的伊朗。

即便生活不对你温柔以待,但还是要心存善良

剧中瑞茨的流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外,只因为导演通过剪辑去掉了两个关键的镜头。其中一个就是瑞茨外出寻找纳德的父亲,穿越马路时不小心被车撞到,造成流产的直接原因,出于制造悬念的需要,导演把它拿掉了。而造成冲突升级的另一个关键镜头,是纳德在厨房里听到的瑞茨和家教老师讨论的关于怀孕的话题,剧中导演也给切掉了。精巧的剪辑,让这部剧充满了别样的趣味。

纳德撒谎说自己不知道瑞茨怀孕,明显有着自己的私心,因为他知道,如果承认自己知道瑞茨怀孕,那么自己推孕妇坠落楼梯导致流产的行为,等待他的将是1至3年的监禁时光,甚至连老父亲都无法照料。

当女儿特梅了解到父亲其实知道护工是孕妇时,她仍然向父亲求证,而纳德却把责任推向了女儿:“如果你要我去坦白,那我就去。”就像他曾经跟西敏离婚时说:“如果她想离开的话,我同意离婚。”后来明知女儿会帮助自己,利用女儿的爱心,让女儿承担做伪证的心理压力。这一刻,纳德作为一个父亲,他的人性是软弱的。

家教老师和邻居固然说的是实话,但他们同属中产阶级,取证时多少有些偏袒纳德。特别是家教老师在法官面前陈述完后,在走廊里处心积虑的盘问瑞茨的女儿,关于瑞茨和她丈夫打架的事情。当看到那裹着白色头巾的小天使躲闪的眼神和诚实的回答,瞬间让人感觉到了成人世界里人性的复杂和充满算计。瑞茨一家已经很不幸了,又何苦去伤害一个小姑娘幼小的心灵。家教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或许在她心里认定像纳德这样有身份,有教养的人是不会说谎的。

瑞茨之所以撒谎,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丈夫的恐惧。当丈夫面对失业打击,债主缠身的时候,她用女人最坚强的韧性去帮助家庭,帮助丈夫,不惜拖着怀孕的身子带着尚小的女儿,一大早辗转多趟车去纳德家里当护工。正是生活的艰辛,让她违背了自己的初心,忍受着与心魔的斗争。

纳德和瑞茨的遭遇是不幸的,彼此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让人挣扎难过,却还要忍受这不幸的折磨。

谎言并不是生活的真相,与人为善才是他们共同的信仰。

纳德把瑞茨推下楼梯也是无心之举,只因纳德看到年老体衰的父亲被捆绑着摔倒在床头,几乎就死了过去。纳德的内心充满了对父亲的愧疚,做出那样的举动也无可厚非。

纳德也是能分清善恶的,当在法庭上法官要判瑞茨的丈夫入狱三天的时候,纳德向法官说出了:“我能求你网开一面吗?”当瑞茨的小女儿去纳德家里拿书包的时候,纳德充满爱心地跟小女孩说:“宝贝,别让父辈的争斗伤害到你!”故事的最后,也是因为女儿的缘故,纳德坦诚了谎言,也作出了妥协。

而家教老师当得知纳德撒谎后,也选择了尊重自己的内心,向法庭改变了自己的证词。

瑞茨也向西敏坦诚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并非是纳德造成自己的流产。瑞茨更不想要那笔赔偿款,因为这是有罪的钱,收下就违背了自己的信仰。

最令人震撼的是瑞茨在狭小的厨房里告诉她丈夫真相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受痛苦的折磨,现实的境遇几乎都把她丈夫逼疯了,看着他们痛苦的挣扎,发泄,失控,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生活的苦涩并没有让他们丢掉自己本真的灵魂,只因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在他们心里重若千钧。

在现实生活中,人性里的善与恶总是如影随形,纠缠着我们的内心,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演着互依互斗的舞蹈。当我们面对困境,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也许我们会摇摆不定。这个时候我们或许要问下自己的灵魂,是否要坚守自己的初心,是否要坚持本真的自我,当我们明白这一点,相信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平静和充满力量。

(全文完)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一次别离》: 复杂人性的背后, 是善与恶的博弈》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首页

电影

返回顶部

电视剧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