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拿下了金棕榈, 却被《教父2》的光环掩盖, 科波拉被低估的电影

时间:2023-03-21 21:02:32阅读:3
科波拉共获得了两次戛纳金棕榈奖。第一次是《窃听大阴谋》,与《教父2》同年上映,一前一后,分别拿下了戛纳和奥斯卡的最佳影片。第二次是《现代启示录》,但这一次却没有《窃听大阴谋》拿的轻松。可与《教父2》《
  • 教父2

    高清

    1974剧情片剧情犯罪

    迈克尔(阿尔·帕西诺 饰)是美利坚黑手党科利昂家族的头目。 迈克尔的父亲维托·安多里尼(罗伯特·德尼罗 饰)出生于意大利科利昂镇。1901年,维托的父亲安东尼奥、兄长…

科波拉共获得了两次戛纳金棕榈奖。

第一次是《窃听大阴谋》,与《教父2》同年上映,一前一后,分别拿下了戛纳和奥斯卡的最佳影片。

第二次是《现代启示录》,但这一次却没有《窃听大阴谋》拿的轻松。

可与《教父2》《现代启示录》的盛名在外相比,《窃听大阴谋》似乎有些名不见经传,但不可否认的是,《窃听大阴谋》绝对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

《窃听大阴谋》如同窃听版的《无间道》。

科波拉用开篇的长镜头呼应了“无间道”,片尾的长镜头对照了“无间道”对人性的潜移默化。

开头是一段俯拍长镜头,类似于上帝视角。

在画面中,一个霹雳舞表演者模仿所有人的行为举止,就像一个如影随形的影子。

而此时的背景音乐是对话式歌曲,也就是说所有人的一言一行都在监视之下,隐私形同虚设。

在这个寓意式镜头中,科波拉还埋下了一个伏笔。

男主科尔是一位窃听大师,他正在执行一项窃听一对年轻男女对话的任务,可他也被霹雳舞演员跟随模仿了一下。

换句话说,这个细节是科波拉在提醒观众,《窃听大阴谋》不是单纯的单向故事,而是一个反转套反转的多重反转的设定,因为科尔既是窃听者,又是被窃听者。

在这两重身份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窃听者。

它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每个人的头顶,由片中播报的新闻可知,只手遮天之人便是水门事件,以及他所代表的国家意志的力量。

片尾左右横移的长镜头。

以及镜头中被科尔翻成满地狼藉的房子,与他孤独的吹着萨克斯的身影,构成了恐惧、折磨之意。

科尔总以为自己是主动出击的窃听者,更是反窃听的高手,可摇移的镜头表明他也可以是一枚棋子。

翻箱倒柜都没有找到窃听器的现状,让他觉得自己成了扯线木偶,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布局之下。

虽然他一如往常,坐在凳子上,吹着跟以前一样的萨克斯曲,但心境与之前完全不同。

没发现自己被人下套前,科尔能够置身事外,发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完成阴谋的一部分后,科尔的心性已然大变。

他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工作,窃听、收钱,因为他明白自己也是社会这个闭环上的一链。

不论怎么抽身,也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他走了,闭环少了一截,会出问题,他在那,闭环顺利传输,也会出问题。

所以片尾科尔演奏的萨克斯曲看似舒缓,其实暗流涌动。

就像窃听,看起来没什么事发生,一切都很正常,实际上暗地里的诡计早已开始实施,这是科波拉用反差极大的对比手法来反映窃听对人性的影响。

跟镜头语言相辅相成的是片中的声音。

这才是《窃听大阴谋》真正的主角,也是希区柯克电影元素恰如其分地嵌入在电影里的润滑剂。

如几次出现的歌曲,年轻男女对话的拆分,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刺耳背景音乐,还有女人的尖叫。

科波拉借助声音让影片完成了逻辑自洽的叙事,也让五幕剧的古典派焕发出了新意,足以引起观众的兴趣。

《窃听大阴谋》有的不止是出色的视听。

还有精妙的剧本和现实的隐喻,这些“好”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才让科波拉拿下了人生第一个戛纳金棕榈奖。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一般都自带上帝视角,但《窃听大阴谋》不同。

一开始观众就和科尔一样,掉进了陷阱当中,视线一直跟着科尔走,不是所谓的旁观者清,而是成了当局者迷,但故事真正的主线并非科尔。

当科尔在雇主的授意下,录下了出轨男女的对话,并得知了他们接下来要做得一些事后,他就一直在被人牵着走,连同雇主本人在内,也是如此。

科尔以为雇主要解决掉背叛他的这对男女,联想到自己以前窃听的行为伤害了一些人。

所以科尔决定救赎,想用自己的行动阻止雇主的行为,观众也觉得故事会按照这样俗套的方式走下去。

可科波拉深得希区柯克风格的精髓,不但在电影将近结束时反转,还在最后一刻释放出了真正的麦格芬。

原来这头不存在的苏格兰狮子根本不是什么绿帽子,而是对公司资产的争夺,且从电影一开始,科波拉就暗藏了许多草蛇灰线。

科波拉学希区柯克,也在剧本结构中戏耍了观众,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冒犯,大师在和观众捉迷藏这方面,确实是有共性的。

当然,《窃听大阴谋》也不是完美无缺。

在节奏方面有些拖沓,为了铺垫更多的细节,科波拉在电影前中期耗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长,导致剧情有些无聊。

如科尔频繁听年轻男女的对话,其实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删减,起到让观众注意但又不认为他们会反转的效果就行。

尽管最后的反转都与前面的细节一一对应。

但前提是观众得有耐心看完科波拉的设计,才能感受到恍然大悟的爽,这无疑让《窃听大阴谋》有了观影门槛。

如果在时长上能够精简一些,情节上可以吸睛一点,角色逻辑上再合理一下,《窃听大阴谋》会更完美。

可喜的是,《窃听大阴谋》并没有因为年代久远而过时。

70年代,科波拉在讨论隐私问题,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家都没有了隐私,《窃听大阴谋》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时间会证明,70年代的科波拉真可谓部部都是经典,与新好莱坞小子们一起改变了好莱坞,也都成为了大师。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拿下了金棕榈, 却被《教父2》的光环掩盖, 科波拉被低估的电影》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首页

电影

返回顶部

电视剧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