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相比《我在他乡挺好的》, 这部奥斯卡获奖片原著更贴近这一代大城市“打工人”

时间:2023-01-21 03:00:41阅读:10
有一部国产剧叫做《我在他乡挺好的》,它讲述了四个来自小城的女生在北京打拼、生活的经历。很多人看过后都感叹,很久都没有看过如此不悬浮、贴近生活的国产剧了。难得的是,它相对真实地呈现了年轻人在北京的生活状
  • 我在他乡挺好的

    更新至21集

    2021国产剧剧情爱情

    迁徙的大雁如同每一个在大都会中的异乡人,在呼啸的地铁与拥挤的楼宇为梦想而奔赴,这是属于她们的故事,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

有一部国产剧叫做《我在他乡挺好的》,它讲述了四个来自小城的女生在北京打拼、生活的经历。很多人看过后都感叹,很久都没有看过如此不悬浮、贴近生活的国产剧了。难得的是,它相对真实地呈现了年轻人在北京的生活状态:拥挤的上下班地铁,逼仄且四处是坑的出租屋,花钱赶不上赚钱的消费欲,一刻不敢松懈的职场压力,以及那一次次静悄悄的崩溃。这些我们日常再熟悉不过的状态,能呈现在电视剧中,居然已是奢侈。

丨《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我抱着寻求共鸣的心态打开这部剧,那些强烈的情绪确实击中了我,但看过几集之后,还是回过味来,觉得哪里不对劲。电视剧中的场景确实表达出一些典型的强烈情绪,但实际上,它的情感书写仍然是粗线条的、标签化的,像是一篇击中年轻人痛点的爆款文章,却似乎缺乏真正的共情,它并没有真正贴近和捕捉那些更真实、更琐碎,也更迷惘的情感体验。

于是我试着去找一本同样以异乡人为主角的文学作品,恰好发现了爱尔兰著名作家科尔姆·托宾的一部小说,叫做《布鲁克林》。它同样讲述了异乡人在他乡谋求生活的故事,却书写得非常克制,不动声色之下隐藏着一代年轻人最深刻的挣扎和不安。

这本书刻画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个爱尔兰小镇姑娘艾丽丝,独自去美国工作求学的经历。故事其实相当平淡,但托宾对细节的刻画,让我得以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美国《纽约客》杂志曾这样评价这部小说:“透过女主人公艾丽丝小心翼翼的眼睛,即便布鲁克林最老套的日常活动都带上一种微妙的陌生感。在这部以漂泊他乡为主题的小说中,托宾摒弃夸耀与感伤的情绪,让我们重新领悟到:漂泊他乡,就会在故土与他乡都成为异乡人。”

/ Part 01

离开故乡,才看见自我的挣扎

20世纪50年代的爱尔兰,某种程度上跟今天的中国乡村有些相像,这里的小城都是熟人社会,经济落后,缺乏工作机会,年轻人纷纷逃离家乡,试图寻求新的生活。但他们不会知道,在更长远的时间里,离开家乡对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故事的艾丽丝最初并不想要离开家乡,她是个典型的小镇姑娘,曾以为自己会像母亲和身边的其他人一样,在小镇里工作、嫁人,然后辞职、生子。她与母亲和姐姐罗丝相依为命,父亲早年去世,而哥哥们都去了英国打工,不打算再回来。

她们的生活都靠姐姐罗丝一人维持着,而艾丽丝在小镇上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商店里打打杂。

这时罗丝通过自己熟识的一位神父给艾丽丝介绍了一份可能会有前途的工作,远在美国的布鲁克林,在那里神父可以为她安置好工作和住所。

艾丽丝从姐姐说话的语气里感觉到,去美国是她目前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这个机会本来应该是罗丝的,但她放弃了,因为姐妹俩必须有一个人留下来照顾母亲,而罗丝好歹有个稳定的办公室工作,所以她把生活更多的可能性给了妹妹。

但对艾丽丝来说,她并不想离开家,却也感觉到罗丝的牺牲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责任,所以她逼着自己表达出向往与兴奋,以告诉罗丝,她的付出是值得的。

从这种纠结和矛盾开始,艾丽丝似乎才第一次意识到成长意味着什么。你得回报别人的付出,为此甚至必须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而选择一旦做出,之后的生活也就不再能够预期。艾丽丝坐上了从爱尔兰去往美国的轮船,第一次试着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托宾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艾丽丝第一次坐跨洋轮船时的慌张和窘态。她住在三等舱,严重晕船,但对面的客人却把厕所锁住,她没法进去。她只能偷偷地到走廊尽头的打扫间里小便,生怕被人发现,但在走廊里她又忍不住呕吐了出来,她狼狈地边吐边去找拖把,还试着在地毯上喷香水以遮掩味道,但却越弄越糟。书中写道:“这一切令她觉得,她错了,室友去了别处,是她不对,邻居锁上了洗手间的门,是她不对,她把房间弄得一塌糊涂,还没法弄干净,也是她不对。”

艾丽丝的仓皇令我感同身受。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时,站在北京站广场中央等人,被人莫名其妙的骗了一百块钱,却觉得连被骗也是自己的不对。

我甚至连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都战战兢兢,仿佛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身处异乡,你会发现自己过往的经验似乎都失效了,就连最日常不过的事情,也变得陌生和麻烦。你必须要察言观色,尽快学会新的生活规则。

来到布鲁克林之后,艾丽丝住进了一位爱尔兰房东太太的家,跟好几个女孩合租在一起,同时在商场有了一份店员的工作。

工作日的晚上,她还在夜校上课,希望有一天可以拿到会计证书,像姐姐那样坐办公室。生活表面看起来按部就班,比想象中要顺利得多,但艾丽丝渐渐发现,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她思绪混乱,无精打采,仿佛独自被隔离在世界的一角,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能通过给家里写信来纾解这种不安。

书中这样描写她漂泊的感受:“她在这里微不足道。不仅因为她没有朋友和家人,更因为她在这屋里,在上班的路上,在商场营业区,就像个鬼魂。什么都没有意义。她觉得,家乡那栋房子里的屋子是属于她的,她走进去,就有种真实感。在镇上,如果她走进商店或是职业学校,即使一个熟人都没遇见,但空气、阳光、土地,都是实实在在的,是她的一部分。然而此地却无一物属于她。她觉得这里虚假而空洞。她闭上眼寻思——她曾无数次如此做过——她在期盼着什么,但什么都没有,哪怕是最轻薄无物的,甚至连星期天也不是。也许只有睡觉,但她也无法肯定她想睡觉。无论如何,她还不能睡觉,因为没到九点。她什么都做不了,好像被锁起来了一样。”

我想,所有在异乡飘零过的人,都会明白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那种失去根基的感觉,那种联结被切断的感觉,那种虚无而慌乱的感觉。它们虚无缥缈,却足以抽光你的力气,压得你喘不过起来。在异乡,总会有无数的时刻逼得你去思考,你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你究竟想要什么。

/ Part 02

在异乡,试着建立新的联结

除了对故乡的思念,最困扰艾丽丝的其实是在布鲁克林的人际关系。她在这里唯一认识的人就是介绍她来美国的神父,但她又不想过多地打扰人家。她能接触到的人除了百货商店的同事和顾客,就只有房东太太和几个室友。房东太太就像个老管家一样,对租客处处挑剔,而合租的几个姑娘之间,总是弥漫着微妙的妒忌和猜疑,这让艾丽丝感到愈发孤独。

有一次,一位室友搬了出去,房东太太悄悄去找艾丽丝,让她搬进那个空出来的地下室,那是整个房子里最好的房间。房东太太的理由是,因为艾丽丝是所有租客里最有礼貌的,也是她最喜欢的一个。艾丽丝可从没感觉到这种喜欢,这种突如其来的亲近让她很不安,她更害怕其他室友会因为这件事嫉妒她、排挤她。

但她没法拒绝房东太太的要求,悄悄搬了进去,并尽力避免跟其他室友碰面、交谈。没想到,一个室友主动来找艾丽丝聊天,告诉她搬走的那个室友是因为被变态跟踪才逃掉的,那个变态很可能还会来,所以其他室友都不愿意住在那里,房东太太这才让艾丽丝搬了进去。艾丽丝感到一阵茫然,她不知道该相信谁,不知道自己是被利用了,还是那个室友出于报复说了这番话。她也没有办法跟任何人求证。

书里这样描写艾丽丝的感受:“她盼望自己能在房客中间有个知心朋友,能听取建议。她又想,是不是她自己有问题呢,从他人的动机里品出并不存在的邪恶。如果她夜间醒来,或者工作时稍有空闲,她会一遍遍从头回顾这件事,一会儿责怪房东太太和室友,一会儿又自我谴责,到头来仍然没有答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想。”

曾跟陌生人合租过的人,也许会对这种感受有所共鸣。在一个陌生而巨大的城市里,很多时候,你会不知道该相信谁,甚至你连自己也没有办法相信。某种微妙的猜疑横梗在你与他人之间,真诚交流的通道被自动关闭,由不得你去挣扎。在浩瀚的城市之间,想要建立深入的、稳定的关系,是一件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的事情。

但艾丽丝还是渐渐的与布鲁克林这个城市产生了一丝联系,因为她恋爱了,对象是一个意大利裔男生托尼,他的家庭已在布鲁克林扎下根来。他们在舞厅认识,托尼前来邀请艾丽丝跳舞,两人暗生情愫。艾丽丝喜欢托尼的幽默风趣和体贴周到,他的主动让她不知不觉就陷入了一段恋情之中。但这种主动又让艾丽丝感到了一丝困扰,她觉得一切都有点太快了,面对托尼有意无意展露出来的想要结婚的愿望,艾丽丝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但她发现自己无法对托尼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她害怕一旦自己表现得不够积极,托尼就会他们的感情产生怀疑,甚至会抛弃她。此时的艾丽丝需要托尼,因为托尼作为当地人,可以带她进入自己稳固的生活圈,带她去看许多她无法独自领略的东西。跟着托尼,她发现自己的身份焦虑减轻了,开始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布鲁克林姑娘。她学着用叉子优雅地吃意大利面,试着晒黑肤色,适应当地人的审美,也学着去理解托尼所喜爱的棒球比赛的复杂规则。她在夜校的学习也顺利起来,通过了一门考试,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就能有一份梦寐以求的办公室工作。

就这样,她开始与布鲁克林这个城市产生了真实的联系,漂浮不定的心似乎终于安定下来。她看着身边的托尼,产生了一种新的感受:“她觉得自己看清了他,便生出一个念头,他永远也不能像她此刻这样来看她,这仿佛抛下了心里的一块石头,仿佛所有的事都有了满意的结果。”

我们不都是这样吗?小心翼翼地在这巨大的城市中寻求与他人的联系,最终发现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这里浅浅地扎下了根。尽管那根基是如此的脆弱,但眼前的生活总算是有了一些真实感,对未来也有了一些小小的希冀。

/ Part 03

故土的异乡人

就在艾丽丝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打算在布鲁克林继续生活下去的时候,故乡突然传来一个噩耗,她的姐姐罗丝突然因心脏病去世。姐姐一向是艾丽丝的精神支柱,她的突然死亡让艾丽丝好不容易建立的生活再度破碎一地。

还没空处理自己的悲痛情绪,艾丽丝又收到母亲的来信,希望她能够回家去。艾丽丝把这件事告诉了托尼,托尼用极大的耐心默默陪伴着她,但他很害怕艾丽丝这次回去就不再回来,他从艾丽丝母亲的那封信中隐约看出了这一点。于是他提出一个请求,希望艾丽丝在回去之前能够嫁给他。艾丽丝无法拒绝托尼,不然似乎就已经是背叛了他。他们在一个小岛上举办了非常简单的仪式之后,艾丽丝回到了故乡。

曾经日思夜想的家乡就在眼前,艾丽丝却产生了一种奇怪的不适感。母亲像变了一个人,她似乎刻意装作对艾丽丝在美国的生活毫不在意,开始为她回来的生活做各种安排,母女之间上演起无形的拉锯战。已经习惯了独立自主的艾丽丝发现自己已经开始想念托尼,她感觉自己分裂成了两个人,一个在布鲁克林奋斗了两年,并在那里陷入爱河;而另一个还停留在过去,只作为她母亲的女儿和普通的小镇姑娘而存在。她的身份就游离于这两者之间,可以说两者都是,也可以说两者都不是。

这种身份感的迷失可能也是许多异乡人共同的感受。互联网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从“逃离北上广”变为“逃回北上广”,人们对于身份归属的矛盾感也体会得越来越深刻。这种逃离与逃回在心理上似乎变成了一个死循环,没有尽头。但人终归需要做一个选择。

回到小镇的日子里,艾丽丝发现曾经的好友已经在打算结婚,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稳定感让艾丽丝感到羡慕。这时候,她遇到了自己过去曾经暗恋过的男生吉姆,身边的朋友开始暗暗地撮合他俩,艾丽丝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原来吉姆也是喜欢自己的,只是他曾经很容易紧张,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于是让艾丽丝误以为他讨厌自己。

尽管艾丽丝在努力克制着自己,但年少时的悸动仍然让她对吉姆产生了好感。在艾丽丝眼中,吉姆“没有托尼那么急切,没他那么风趣,好奇,但更有自信,更明白自己在世上的位置”。所谓“更明白自己在世上的位置”,其实是因为吉姆代表了艾丽丝的家乡,他是从小镇的街道上自然生长起来的,他们拥有共同的经验和记忆。

恍惚之间,托尼在艾丽丝心中变得有些模糊起来,在故乡的安稳生活中,她有点回过味来,感到自己一路以来都在被托尼无形地逼迫着,甚至秘密结了婚,但她甚至没有时间仔细打量一下自己的内心。艾丽丝一次又一次地延迟了归期,后来连托尼的来信也不愿再打开。她甚至开始幻想,如果她反悔,选择跟吉姆一起生活,会发生什么。但她也明白,她无法承受对母亲、托尼和吉姆任何一方的伤害。

现实很快打破了这种幻想。爱尔兰的小镇是个典型的熟人社会,艾丽丝在布鲁克林的房东是小镇上一位妇人的远方亲戚,这位妇人悄悄暗示艾丽丝,自己已经知道了她的秘密。艾丽丝这时才恍然明白,自己已经无法在家乡继续待下去了,她不再属于这里。她立刻收拾好东西,踏上返回美国的路。她已预知到自己未来会感到后悔与惋惜,但此刻,这是她唯一的选择。她已没有权利留在故乡,她只能伤害母亲和吉姆,甚至她还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并伤害托尼和她自己。

故事至此结束,结尾似乎非常仓促,却又有一种奇特的真实。在最后一刻,艾丽丝也许终于意识到,尽管她对家乡怀着万般眷恋,但她已经不再能够适应这里的拘束和不自由。她不再是过去的艾丽丝了,一旦离开故乡,她就没有办法再真正地回去了。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未来的生活无论是何种模样,我们都不能再走回头路了。我心里永远怀揣着一股剪不去的乡愁,但也只能叹口气,再努力去拼凑未来可能的生活。只是希望,在走过这么长的路,见过那么多的人之后,我们能更懂得,当下的自己,要如何去生活。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相比《我在他乡挺好的》, 这部奥斯卡获奖片原著更贴近这一代大城市“打工人”》的最新内容,了解更影视资讯、明星动态,请多关注策驰影视。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首页

电影

返回顶部

电视剧

明星